这样,等到几十年后,下一代的君主发现陆地上已经没有太多可发展的地方,还可以往航海方向发展,争取能够早 找到美洲大陆,把上面生长的各种作物都带回来…… 皇帝一看就猜到她在想什么,不由出声提醒,“阿姊今 就不要想公事了,该尽情享乐才是。” 贺星回回过神来,笑道,“尽情享乐倒是没问题。不过,人人都有大礼,那皇上要送朕什么呢?总不能就用几盆桂花打发了吧?” “自然不是。”皇帝道,“朕的礼物也早就准备好了。” 说着,招手叫来旁边的卫海,接过他手中捧着的匣子,递给贺星回。 贺星回打开来看,里面放着的是一卷诏书,内容是设立一个新的节 ,将今天定为天帝天后双帝下凡的 子,名字就叫双帝节,官方和民间都会举办庆贺活动。 其实现在民间已经有百姓在庆贺这个节 了,因为在袁嘉的设定里,八月初八本就是御真大帝的诞辰。——御真大帝就是天后那长达十六个字的封号的简称,天帝是金阙大帝。 书里的暗示已经很明显了,所以纵然 中朝中都没有庆贺,民间百姓还是会自己庆祝一下。 现在皇帝将之定为官方节 ,几乎是明摆着摊开来说了,其中的含义有心人都能领会。 第098章 诏书 如果说“双帝节”的设立, 还是比较委婉的表达,几天之后的中秋 宴上,皇帝当着群臣的面拿出的另一封诏书, 就是开门见山了。 其实大越本来没什么举办中秋 宴的传统,至少开明以来从没有过。 所以皇帝突然搞了个中秋 宴,要与群臣同乐,自然就是一件稀奇事了。 进 之前,许多朝臣心里都已经有了一种“要出大事了”的预 。这让他们不免忐忑, 但又竭力想要掩饰这种忐忑,于是整个宴会的氛围, 至少表面看起来十分热烈。 宴席就设置在御花园里, 方便一边品尝美食, 一边赏月。 暮 四合,圆月初升,月光如银,夜风轻拂,在一片桂子幽香之中, 宴席正式开始了。 贺星回和皇帝相携而至时, 群臣已经在各自的位置上安坐了。虽然此时天光暗淡,只能靠烛火照明,光线不比白 明亮,但站在高台之上往下看, 还是能够很清楚地分辨出女官与众不同的服 ,数量虽然少, 但夹杂在一式的朝服之中, 像是星星点点的光。 更重要的是, 她们现在已经不会再因为出席这种宴会场合而觉得紧张胆怯了。 偶尔对上周围打量的视线, 甚至还能从容举杯,朝对方点头示意,反倒叫看的人不好意思。 贺星回看了两眼,就收回视线。 今天的宴会是皇帝组织的,诸事也由他做主,贺星回只负责出个人,所以说了几句开场白之后,她就坐下了,任由皇帝掌控场面,反正这种场合正适合他发挥。 在歌舞的遮掩下, 水一般的宴席送了上来。 这个季节确实很适合设宴,不那么热,但也绝不会冷,饭菜从御膳房送到这里来,无论温度还是口 都是最适宜入口的时候。 除了一些经常入 ,能得 中赐宴的官员之外,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本该是难得的机会,能够真正品尝御膳房的手艺。但现实是,今 坐在这里的人,一大半都没什么胃口。 贺星回倒是吃得很安然,可惜她最喜 的一道油焖大虾,吃起来麻烦又不太雅观,只能浅尝辄止。 忽然手边被推过来一碟剥好的的虾。 贺星回一转头,便见皇帝一边用 巾 手,一边朝她笑道,“难得阿姊有喜 的菜,多吃点。” 她不由笑了起来。他们虽然是夫 ,但因为作息和空闲时间都不同的缘故,很少能够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但皇帝总能记得她的喜好,不过像是现在这样给她剥虾,倒是很少见。 主要是因为两人身边都不缺服侍的人,他通常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贺星回自然领了情,将盘子端过来,一只一只地开始品尝。 底下不知多少人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都不由被震了一下,心想,两位陛下的 情是真的很好。 这一点,虽然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但有时又不免会疑心,觉得可能只是做出来的样子。毕竟权势之争,就连亲生的父子兄弟都会反目,何况夫 ?贺星回如此强势,很多人都觉得皇帝是被她 制着,不能不退让。 至于他给贺星回的那些特权和优容,特别是最近这一年多以来种种 纵舆论的做法,在许多人看来,更像是她自导自演。 所以此刻亲眼看到这一幕, 觉自然十分复杂。 于是等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皇帝终于进入正题,拿出那封诏书时,他们反而没有太过明显的反应了。 在这封诏书里,皇帝先是讲了高祖和太宗皇帝打天下的不易,又说了江山社稷 到自己手上时的 力,因为自己才能平庸,生怕担不起这样的重任,然后话锋一转,盛赞皇后的贤明和才能,历数她掌权以来的种种功绩,认为这是不弱于古之贤王的千古之功,应该得到与她的功绩匹配的身份和地位。 不得不说,虽然人人都知道现在的盛世是由贺星回一手缔造,但是真正听到这些政绩被一条条这样念出来,还是让人忍不住震撼。 普通的帝王,能做到其中的两三条已经算是贤明了。 有这样的功绩衬托,对于她应该得到更高的身份和地位这一点,没有人能说得出反对的话。 追 究底,今 还能够坐在这里的人,每一个都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 因而,当礼官念出圣旨的最后一段,称皇后的功绩千古无匹,他这个帝王却身无长物,没有能够嘉奖她的东西,唯一能给的只有皇帝之位,因而预备在明年禅位,让她成为这个国家名正言顺的主人时,众人看起来都还算冷静。 非要让贺星回形容他们此刻的表情,她觉得应该是“第二只靴子终于落下来了”,松了一口气的情绪多过震惊和抵触。 大概也是因为这件事酝酿得太久,而且早有预料,所以真正说出来的时候,反而没有太过明显的 受。当然,也有可能是没有反应过来,或者想说的话在这里不方便。 毕竟要当面骂她,很多大臣心里还是有些打怵的,还是在奏折里骂起来痛快一些。 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同僚对此事是如何看待的,总要私底下串联一番,有了同盟者,才能放心开口。 脑海里漫无目的地转着这些念头,贺星回又吃了一只虾,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似乎也没有预想中的那样紧张 动。 一切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所以很多人在面对看不清的未来时,会心生惶恐。在这一点上,贺星回是幸运的,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已经看到了很久很久之后,因而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也许并不全然是对的,但至少不会是错的。 所以她的态度是坦然的。 事实上,对她来说,御宇登极确实只是走个 程的事,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毕竟朝政早就尽在掌控,走这一步,并不能增加她手中的权柄,反而可能会更遭非议。 但贺星回还是必须要走,因为这是她的责任,也是她的私心。 一件事有很多种可能,可是如果不迈出这一步,可能就永远只是可能。只有让它变成事实,才能化作一道光,照亮后来的人。 虽然人们常说后来居上,但有时候榜样的力量也很重要。在这个有无数束缚和掣肘的年代,她身为开拓者,和其他人相比,已经拥有了无数的特权。 如果连她都不敢走出这一步,又怎么能指望后来人超越她呢? 她自己正是借着前人光辉的指引,才顺利地走到这里,自然也有义务在此处留下一道光。 希望以后的人们提起她,应是“生女当如贺星回”。 …… 中秋节过去之后,整个朝堂上下的气氛都变得古怪起来。而且这种古怪迅速 染了整个京城,又向着更远的地方扩散。 但是短时间内,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表态。 就连平时对于这种热点新闻最为热衷的小报,也没有任何一家刊登了这件事。 最后还是《世界报》先登了一篇代表官方立场的文章,民间的议论才逐渐热烈起来。 而在那之前,朝堂上的暗 涌动已经开始了。 从第二天起,陆续就有一些反对的奏折送了上来,有委婉含蓄的,也有言辞 烈的,更有愤而辞官的。不过贺星回还没来得及说什么,这些奏折就被皇帝拿走了。 “阿姊你别管,说了这件事 给我,就不能让你分一丝神。”他斩钉截铁地说。 于是登基十五年,皇帝头一回在紫宸殿里设了桌案,办起了公。 和经常跟朝臣们言辞相对的贺星回不同,皇帝的做法是把重臣们都叫来,一人发一摞奏折,叫他们当着自己的面看完,写一份批复 上来,写得他不 意,就打回去重写,直到通过为止。 重臣们:??? 虽然这似乎是他们的职能,但总觉得不是这么用的。 写了一天批复的重臣们,晕晕乎乎走出紫宸殿的时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心里琢磨着是否要约束一下下面的人,不要再上这种没什么用处,只会被用来折磨他们的奏折了。 这还没完,很快就有一群女官从紫宸殿里走了出来。她们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个盒子,看制式应该是用来装奏折的那种。 正疑心这是否就是自己批的那些奏折,女官们已经各自散开,跟在其中一位重臣身后,“皇上说,折子既然已经批完了,就请大人顺便带回去下发吧。陛下-体恤诸位大人,说是盒子沉重,不可劳动大人们,叫下官帮忙送过去。” “……”不但叫他们批,批完之后还要他们亲自送回去给写奏折的人? 而且还是当着女官的面! 曾经,朝臣们以为留中不发就已经是最恐怖的事了,那意味着贺星回不想谈论这件事, 本不给他们开口的机会。 现在有了对比,他们才终于意识到,贺星回是多么地委婉,多么地给他们面子,就算有时候当面指着鼻子骂,那也只是在小朝会上,没有让他们在下属面前丢过脸。 再仔细想想,如果没有贺星回,如果当初登基之后掌管朝政的就是皇帝…… 众臣都不由得一个 灵。 要知道,皇帝毕竟是皇帝,才能平庸不代表他不能搞事情。在才能平庸的帝王之中,有如同先帝那样老老实实,照着父亲留下来的政策继续施行的,也有前朝大宣末帝那样肆无忌惮、横征暴敛、骄奢无度,将整个王朝都祸害没了的。 而他们这位皇帝陛下,以这些年的行事观之,多半会是骄纵任 、朝令夕改,想一出是一出,让朝臣们焦头烂额、疲于应对的那种类型。 与他相比,贺星回是多么的英明神武、 锐果决、敢于任事,纵然偶尔行事出格,也能自己扫尾, 本不需要他们 半点心。 如此几天之后,送到皇帝面前的奏折就越来越少了。 直到此时,民间的热议才刚刚开始。 不过他们关注的重点,就和朝臣们不一样了。贺星回有没有资格这事, 本就不在讨论范围内,把从古到今的帝王拉出来比一比,如果连她都没有资格,那还有谁? 虽然她是个女人,可她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御真大帝在世,一个人间帝王的身份,还委屈她了呢! 百姓们真正关注的,是一个无关紧要——至少在臣子们看来如此——的细节。 皇帝有后 三千,那女帝是不是也有? 虽然人人都知道现在的皇帝和女皇 情很好,但这也没有影响他有后 啊。既然皇帝有的女帝都有,那这后 是不是也该有? 皇帝本人都没有想到,百姓们的关注点会如此清奇,搞得他也很尴尬。 他以前确实没有想过这有什么问题,因为世人皆是如此,何况他的后 还那么和谐,大家像家人一样相处,对他来说,只是陪伴自己的人更多了。 现在忽然站到贺星回的立场上一看, 觉确实是有点奇怪。 虽然在皇帝看来,他的嫔妃们喜 贺星回多过喜 他,对她也从来没有任何不敬,放在一般人那里,这就算是给予 子的尊重了,可贺星回是一般人吗? 类比一下,她当了女帝,要是也设一个后 ,纵然那些男人都对他无比尊敬,在他面前不敢造次,也还是叫人浑身不自在。 这让皇帝一时不敢面对贺星回,悄悄地收了紫宸殿的桌子,回自己的天元 去了。 为了转移注意力,他又发了一份诏书,叫礼部制定一套禅位的 程。 自古以来,禅位一般都是跟朝代更替结合在一起的,多半是在仓促之间成事,有一份诏书和传国玉玺就够了, 本不会费心去 什么仪制,要费心也是费心折腾登基仪式,那才是新朝帝王关注的重点。 毕竟禅位的前朝帝王并不需要体面。 但是现在的情况,虽然说是禅位,但本质上却是双帝并立,自然需要制定出一套单独的 程,以彰显皇帝的不同。 ……cIjuMi.cOM |